氟苄唑是与氯唑沙胺相同机制的丙烯胺类抗生素(选择细菌蛋白合成的抗生素)。然而,氟苄唑表现出比氯唑沙胺或硫胺唑更强的活性,并且对某些病原体(例如引起BRD的致病菌)可能具有更强的杀菌作用。
BRD,也称为肉牛呼吸道疾病或传染性肺炎,由多种因素引起,主要的细菌致病剂包括Mannheimia haemolytica,较少见的包括Pasteurella multocida,Histophilus somni或Mycoplasma bovis。还可能涉及病毒病原体,如牛疱疹病毒1型,副流感病毒-3和肉牛呼吸道合胞病毒。
BRD是环境因素、宿主因素和病原体之间复杂互动的结果。环境因素,例如隔离、运输、混合、密集、恶劣天气条件、尘土和不良通风,作为一种应激源,对宿主动物的免疫和非免疫防御机制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一些环境因素,如密集和不充分通风,可能促进病原体在动物之间传播。许多病原体与BRD的发生有关。初始病原体,例如病毒,可以改变机体的防御机制,从而使细菌定居在下呼吸道。
BRD通常与大批刚离开的小牛的运输和集中饲养有关。这些小牛的患病率通常在到达饲养场后的头7-10天内达到高峰。患病率可以达到35-50%,致死率为5-10%。
通过使用广谱抗生素,如氟苄唑,可以保护小牛免受BRD感染。
氟苄唑具有广泛的抗菌谱,覆盖了所有对氯唑沙胺敏感的生物、革兰阴性细菌、革兰阳性球菌和其他一些非典型细菌,如支原体。
氟苄唑是一个亲脂性药物,可以在细胞内获得足够高的浓度以治疗病原体并克服一些解剖屏障(在肉牛中通过血脑屏障的穿透率为46%)。 氟苄唑的药代动力学包括肉牛静脉注射后2-3小时的半衰期,肉牛肌肉注射后18小时,皮下注射40毫克/千克后27小时。
然而,巴西科学家最新的研究显示了有趣的悖论:未使用氟苄唑的小牛对大肠杆菌对该药物表现出抗性。
研究的主要目标是确定不销售治疗后奶源中抗生素的奶制品是否促进小牛对抗生素的耐药性的发展。
刊登在《乳品科学杂志》上的研究涉及到不同品种的63头奶牛小牛,包括荷斯坦和耕地种类。它们被分为三个治疗组:从储奶罐购买商品奶的组(无抗生素),饮用巴氏杀菌废乳的组,饮用未经巴氏杀菌的废乳的组。
研究人员发现,巴氏杀菌减少了废乳中的细菌负荷,但不影响抗生素残留物。他们还指出了早前进行的研究,该研究显示抗生素残留对小牛的瘤胃微生物群和瘤胃发酵配置的改变,取决于喂养过程中进入瘤胃的废奶量。
科学家们检查了小牛的组织和粪便样本,评估了三株大肠杆菌对7种常见农场抗生素的抗性。这些抗生素包括氨苄青霉素,氨氧苄青霉素,头孢噻呋,氟苄唑,恩罗氟沙星,链霉素和四环素。
根据评估结果,研究作者指出:饮用巴氏杀菌和未经巴氏杀菌的废乳的小牛在出生后30天和60天